人民網
人民網>>江蘇頻道>>南通新聞>>啟東新聞

南通啟東長興村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 村企聯建享紅利

2021年09月09日15:15 | 來源:南通日報
小字號
原標題:繪就村美民富新畫卷

記者 龔秋瑾 楊大業攝

寬闊平坦的道路,錯落有致的房屋,清澈見底的河流,林木郁郁蔥蔥,隱約可見村民在田間地頭忙碌……行走在啟東寅陽鎮長興村,一幅鄉村振興的田園畫卷徐徐展開。

近年來,長興村按照“十四五”規劃的要求,努力發展新產業、改造新村庄、塑造新風貌,在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的同時,開展村企聯建,大力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,扎實推進農民共同富裕。2021年該村被南通市定為第一批鄉村振興先進村生活富裕類培育名單。

鑄就增收“金飯碗”

“今年雖遭遇了幾場來勢洶洶的大雨,但因為高標准農田的建設,田地排水及時,水稻生長竟一點兒沒受影響。”家庭農場主杜少龍站在自家的稻田地上,望著滿目青翠的水稻迎風搖曳,喜不自勝。

高標准農田,就是農民增收的“金飯碗”。提起高標准農田帶來的好處,杜少龍感受頗深。“以前都是‘靠天吃飯’,一變天心就提到了嗓子眼。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后,旱能澆,澇能排,我總共流轉了500畝地,去掉前期投入,今年盈利預計30萬元左右。”

受益於高標准農田建設的,遠不止杜少龍。“我家有2畝左右的地,以前靠著種玉米等作物,一年下來也就差不多賺1000元左右。土地流轉出去后,村裡每年給我2000元,多余的時間我就去女兒的服裝廠幫忙,生活真是越過越好啦。”談及流轉土地建設高標准農田,家住長興村29組的李志沖忍不住地直點贊。

“以前長興村人多地少,田塊零散,基礎設施落后,村裡年輕人大多都外出打工,老年人行動不便在家種地,而種地的收入非常微薄,農民工作的積極性也不高,導致大片農田無人種植,田地荒廢。”村黨總支書記伍健鋒告訴記者,2016年,南通市委、市政府決定整市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,長興村抓住機遇、大力推進,不僅有效解決了當地農田碎片化等問題,也為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入。2020年,村集體土地流轉516畝,村民組流轉土地3400畝,長興村村營收入166萬元。一幅地平整、田成方、林成網、水成系、路成環的現代化農業新畫卷正在緩緩拉開。

“村企聯建”享紅利

“孩子太小,之前一直在家帶小孩,無法外出打工掙錢,全家人都指著丈夫的工資過活。現在靠著自己的專業技能在家門口就能上班,既方便照顧家人,又能緩解經濟壓力,真的非常感謝村企聯建!”在向海重工擔任會計一職的村民陸春霞高興地說。

近年來,為破解村庄發展難題,讓農民共享工業化、城鎮化改革發展的紅利,實現共同富裕,長興村黨總支拓展基層黨建工作創新思路,建立以“村企聯建·振興鄉村”為主題的黨建工作新模式,開啟組織聯建、黨員聯管、活動聯辦、人才聯育、資源聯用、產業聯促的“村企聯建”模式。

“我們與村內的企業積極溝通,了解企業用人導向、用人政策、薪酬福利和工作強度,積極引導符合條件的村民進企工作,著力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,帶動村民增收致富,也為企業解決用工問題。”伍健鋒透露,自2019年以來,通過積極宣傳村內大型企業向海重工的用人計劃、薪酬、福利待遇后,先后已有40多位村民應聘到企業去工作。

今年67歲的李建兵就是其中一員。李建兵家裡共有8畝地,此前,他一直在家耕地,隨著年齡增長,大強度耕種承受不住以后就將土地流轉了出去。后來通過村企聯建,去向海重工做了保潔員。“我這個年紀,外出打工是不現實的。流轉土地我每年能拿8000元,再加上在企業工作每個月還能多掙1800元,我心滿意足了。”李建兵樂呵呵地說。

村企聯建,解決了當地村民就業問題,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的渠道,幫助長興村實現村級勞動力就業率95%以上,轉移就業率85%以上。

生態農場探出新路

“立足啟東的區位優勢,結合鄉村振興先進村生活富裕類項目打造,我們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,把綠色長興生態農場打造成對接上海副食品的新型集體合作農場。”2日,站在長興生態農場項目建設區,伍健鋒忙前忙后。“經過土地流轉、項目申報、規劃設計等,‘綠色長興’項目已於今年7月份開始實施。”

綠色長興生態農場項目總投資250萬元,規劃面積約60畝,主入口設在長興村村委會南側,配有保安室和部分售賣設施,倉儲間、辦公區域、農產品銷售均設置配套用房,該項目分為休閑區、種植區、生態養殖區。其中休閑區配備草坪、廊架、兒童活動設施。種植區面向城市家庭,規劃租賃式的菜園,可以托管也可以自己耕種,獲得農產品收益。養殖區配有小動物樂園和小山羊、生態雞養殖區,養殖區域採用可移動式小棚養殖,糞便每天打掃,確保無面源污染。

“生態農場建成后,村書記說后期會提供相關禽類品種,並教我們怎麼養殖,銷售的事情也不用我們操心,村集體會統一收購一並銷售到上海去,據說每年能增加2000元至3000元左右的收入呢。”家住長興村長發小區的張碧英開心地告訴記者。張碧英今年76歲,是11年前因為造船廠建設,土地被依法征收的失地農戶之一。“女兒在上海工作,家裡就我們老兩口,今年年后失地補貼外加農保我們倆每個月能拿到2000元,真是享了國家的福。”

“探索村級集體經濟增長的多元路徑,立足長興實際發展生態農業、生態旅游和生態工業,構建村域綜合性服務平台,支持集體經濟組織提供生產、工程項目、物業等服務。”伍健鋒表示,該項目將注冊商標、成立專業合作社,並帶領周邊200多戶農戶養殖集體包裝銷售,預計實現年綜合收入200萬元,利潤50萬元,一個內部治理優化完善、發展動能持續有力、經營機制規范高效、服務成員和聯農帶農能力明顯提升的“綠色長興”,必將成為帶動農民共富的強大引擎。

本報記者 龔秋瑾 施曄

(責編:蕭瀟、張妍)
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
返回頂部